(相关资料图)
4月18日,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立的“国际古迹遗址日”。如果我们将今年的主题“变革中的文化遗产”与2021年“复杂的过去,多彩的未来”、2022年“遗产与气候”等古迹遗址日主题结合起来,可以看出其与全球纪念“世界遗产公约”诞生50周年活动,与2021年的福州世界遗产大会和昆明生物多样性大会、2022年武汉湿地大会和在埃及沙姆沙伊赫举行的《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》第二十七次缔约方大会目标一致并相互衔接。
从“国际古迹遗址日”开始,文化遗产领域的大型主题日纷至沓来。5月18日是“国际博物馆日”,从1977年至今,这个主题日吸引了世界各地的社会公众深入了解和参与博物馆事业。2023年的博物馆日中国主会场位于福建省福州市,将以海上丝绸之路、德化白瓷以及中外交流为重点,推出一系列活动。进入6月的第二个周末,我们将迎来主题为“文物保护利用与文化自信自强”的2023年“文化和自然遗产日”。
古迹遗址日、博物馆日、文化和自然遗产日,共同营造出了世界遗产一年中最为重要、热烈的社会氛围。随着文化遗产、自然遗产不断强化自身在可持续发展中的功能,人们关注的视野日益开阔、多元,越来越多的主题日也“扩容”加入到这一氛围中。
2001年,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了《世界文化多样性宣言》;随后,联合国大会于2002年12月通过决议,将每年的5月21日设立为“世界文化多样性促进对话和发展日”,以此强调“加强文化作为实现繁荣、可持续发展和全球和平共处的一种手段的潜力”。今年的5月22日还将逢第23个“国际生物多样性日”。作为“COP15”生物多样性大会的主席国,中国将积极推动落实《昆明-蒙特利尔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》。中国也是2022年在武汉举办的“湿地公约”第十四届缔约方大会东道国与主席国。今年2月2日的第27个“世界湿地日”格外受到社会关注。随后,3月3日的“世界野生动植物日”、3月22日的“世界水日”直到6月8日的“世界海洋日”……一系列日益活跃的文化、自然领域主题日,传播效果相互衔接。这其中,4月22日的“世界地球日”最为引人瞩目。伴随着碳中和、能源革命、绿色转型、交流与合作、共享与共生成为全社会共同关注的目标和行动方式,在“十四五”期间,每年中国“世界地球日”宣传周的主题都被确定为“珍爱地球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”。
这样,围绕着文化遗产、自然遗产,展现文化多样,生物和生态多样以及构建人与自然的和谐愿景,逐步形成了连续的主题日构成的“节日季”。
节日,是生活中值得纪念的重要日子。世界遗产“节日季”,多个主题日前后衔接,营造出浓郁的文化氛围,影响超越了行业和专业范畴,成为人们生产、生活的一部分——在这一“节日季”期间,还有“五四”青年节、“六一”儿童节和各种我们熟悉的民俗节庆。作为有效的传播平台,世界遗产的“节日季”,正在以公共文化带动公众认知,真正成为全社会参与、共享的欢乐时光。
关键词: